Saturday, 31 January 2015

《为光明与黑暗注入活水》

每一天总有做不完的事、浮现不完的念头,生灭不断。(摄影:胡慧芬)

文 / 正向生命教育中心总企划 - 陈登福
撰稿日期 / 29/01/2015(四)

早上醒来,接到华沛老师舍下世间情缘,安祥离开的消息,
傍晚听到好友三十多岁的二妹,
突然昏倒陷入生命的危险,正在抢救,
人“活”在世上的时间存在於分秒旦夕之间,生命有多珍贵啊!
可是有多少人真的明白分秒旦夕生命的可贵,
实实在在的活出该有的珍贵?

我们每一天打开眼睛,
自然的就有做不完的事情,浮现不完的念头,
到底这些事情与念头对旦夕之间的生命有何帮助?
正面加值的意义有多少?
不去想没事,稍加多想可就多事,
好多人为了没事没烦恼宁可不多思索,
但不多思索就真的没事没烦恼了吗?
人生就可以更轻松的过完这一生吗?
看来不想也是一种想法,关键在於如何思索方能想通,
不想不可能,想不通才会累,
反而深度的思索才有想通的可能。

生命给了我们了不起的礼物 - 思考力,
只是因为不懂得正确思考的方向、观念与技能,
找不到思索的趣味而拒绝思考,
让生命失落在自己设下的“不”思考盲点,
在原来的坑洞重复越陷越深。

生命何其宝贵,随时会消失在旦夕之间,
我们不应该让这稀少挥霍得更稀少,
除非我们能够深度明白,
这限量的稀少不足够用来完成我们这一生想要完成的,
我们才不会掉入另一尽头,既然稀少就该及时寻欢作乐………
不但自己“堕落”,人生无法累积成就,
甚至还可能影响周围的其他朋友随之形成醉生梦死的社群。

社会需要正价值,来解读人生的全貌,
应该如何才能活出时间、
身体与社会种种规范以外的真正价值,
人有我一定也要有,跟上了社会的脚步,
却活不出了自己生命该有的特立独行。
社群需要有正价值的典范,以成为正能量的追随,
形成扶正黑暗的平衡力量,
但这两股力量,黑暗与光明要允许同时的存在,
不能因此形成对立。

黑暗只是一个表征的形式,
为黑暗的核心注入光明的活水源头,
光明也是一个存在的呈现,
我们也要为光明的核心种下接纳的宽广胸襟与格局,
完全接纳黑暗的存在,
真正的光明方可能带来世界的幸福与和平。

为黑暗与光明注入源头活水,
是否是分秒旦夕生命更可贵的投入?

Friday, 30 January 2015

【生命圆成】有感而发:梁志文


分享 梁志文
笔录 / Ronald Ong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看见,
我有幸在最后这两年到台湾上师公的人仆课程。
这群课程的同修,有的从美国来,有的从新加坡来,
的从大陆来,有的从马来西亚来,或者许多不同的国家。
这些人都有几把刷子,
都有个共同点,就是未必喜欢读书。

那师公当然不断劝我们要念书。
有一天,有这么一堂课,
早上的时候讲读书件事情,下午就讲接纳这件事情,
我就问师公,
“教授,您时常劝我们念书,
我们念成这个样子,您到底能接纳吗?”
全部人都笑成一团,因为同感受。

师公缓缓的说,“我们做教育的,从来没有资格说失望
当下给我个冲击。
我们做领导人我们不是说要带着他们一起走,
我们不是来共同一起创造吗?
我们不是说要好好地培训他们,
我们一样没有资格说失望。

后来,我也发现一件事,即使我们在念也没有办法记住。
大家都知道师公有一个特异功能,
就是他的记忆力。
关于记忆力这件事
我有个知己,我们做了一个很长的讨论
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个记忆力原来是师公的天赋。
但是他不知道,他误会以为可以训练

我曾经问过教授。“教授,为什么记忆力那么地好?”
总是这么说,“假如你有足够的care,你就会记得。”
哇,已经请教了,还要被赏多一巴掌。
就是说我们没有足够用的care

一直到有一天,我有一个小烦恼。
我一早收到了一通电话,
“哇,教授,你怎么打电话来?”
“没有,我只是想看看你怎样。怎样?你ok吗?
这是短短的问候,心里是非常温暖,
因为那个时候我就在烦恼中。

很多同修收他的信,
很多同修接过他的电话,
就好像他所说的,
耶稣会知道他每一只羊的名字。”
教授也知道他每一只羊的事情

做为老师的,做为爸爸的,
假如我们可以知道每一只羊的事情,
如果我们能以身做为这样的典范,学习师公。
我想不是他的理论而已,而是它的典范,他的示范。
我想我们的生命好,我们的社会好,
一定因为我们更好。
谢谢大家!

Wednesday, 28 January 2015

【生命圆成】有感而发:张永铭


口诉 / 张永铭
笔录 / Ronald Ong

要跟师公对话,真是不简单。
师公旁边放着一尊像,
你要跟它谈,会比较简单,
因为它不会回应你。

我平时话不多,师公一直看着我不笑,
耳朵听着我讲话,
他越不讲,我越急。
感觉上,师公要训练我多讲,
不讲的话,他也不懂的回应。

要跟师公学习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我跟师公私底下有一段的交谈,
让我看透了一些事情。

回顾20112012年,这是我人生中最挑战的一关
有一次,从槟城接师公到怡保的路上,
我们在车上聊了一段话,聊的时候跟往常一样,
话不多,只是我一面开车一面讲。

讲完之后,师公只跟我说一句话:
“只要让对方有赢的感觉,这事情就容易解决了。”
他也不多解释
我把这句话放在心里,一直在想,
到底师公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后来,每一次我在跟某个人物聊的时候,
都会碰到一些问题。
过后,我透过我的太太,
去跟那个人物谈这件事情的时候,
我就说,只要赢就OK了,问题就谈到这边。
我最主要,是教人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到底是以钱财为主呢?
还是我们要快乐为主?
如果是快乐为主的话,钱财不是问题。
只要我们觉得他赢,就OK了。

奇怪的是,这件事情再谈下去,就很快解决。
这件事情,其实熬了好几年,
06年到13年,但这次用一个月就可以解决了。
所以,这是师公给了我很重要的一句话,
我一直把这句话当成是个宝贝。

同时,在这整个过程,
我察觉每一个事件的发生,都是我们的宝贝。
所以到目前为止,我都会透过这种心态,
透过事件来接纳每一样事情。
但是师公跟我们说,
“接纳不代表同意,但是接纳之后是把我们缓一缓。”
每一样事情,都是一个宝贝和启示。
这一次,师公也是要我们学习,
拥抱无常。



Tuesday, 27 January 2015

【生命圆成】有感而发:林芬尼


口诉 / 林芬尼
笔录 / Ronald Ong

2007年,第一次跟师公结缘。
当时我从来没有上过如此震撼的课。
师公的眼睛一看过去,跟你聊的时候,
就知道你内心在想什么了。

师公讲,要学习怎样认识自己。
其实,以前在学校上课、在家里,我们都没有学习如何认识自己。
后来,经过这样的学习后,发现练习是一辈子的,
要学习如何接纳自己、如何聆听自己,
还有学习怎样去回应。

后来,我不断地去上课,
将所学用在工作上面,
发现重要的是改变自己,而不是去改变别人,
这是师公教会我的一件重要事情。

当师公往生的消息传过来后,
令我感到很沉重。
原本去年有机会的话,可以和师公见面,
但是去年一整年都没时间,
就答应自己一定要到台湾去上人仆的课。
但是,我知道这是永远都不可能发生的。

那一天到台湾参加追思会,我又学到一样东西,
师公真的非常非常地阳光,
非常非常地正面,非常非常地积极,
他总是有办法让你感觉到生命的圆成,
如何好好地跟生命地说再见,
这是非常重要的功课。

这件事情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师公虽然已经没有在,但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谢谢师公与大家!

Monday, 26 January 2015

【生命圆成】有感而发:刘㛢菱



口诉 / 刘
笔录 / Ronald Ong

师公家人和各位同修,大家早上好。
虽然有点遗憾,未能早点认识陈怡安师公
但有幸能参与第3梯次的敏训课程,也算是我的福气

在陈怡安老师桌子面前上课,
一切的敲扣对话与反思
都将成为人生路上的养分。 

记得去台湾的师公的追思会
让我学习两个事情,
第一个是“下课永远比上课重要。”
还有一个是,
“事事有时节,天下任何事皆有定时,
生有时,死有时,
笑有时,哭有时。”
统统都有时。

所以我们大家今天能在一起,
尤其是敏训课程而认识彼此的我们,
可以说是得来不易。

缘分不是我们要就得到的,
希望我们能珍惜所有的机缘。
最后,虽然师公已不在,
我要感谢陈怡安老师的指导。



Saturday, 24 January 2015

【生命圆成】有感而发:许嵌斐



口诉 / 许嵌斐
笔录 / Ronald Ong


首先,我想介绍为什么他叫师公,
因为他是我老师的老师,也就是陈老师的老师,叫为师公。

早在十年前,有一个机会,在Seberang Jaya 图书馆参加师公的演讲会,
之后我跟爸爸分享说,我去参加了陈怡安教授的演讲。
爸爸说,这个老师的课很难上,你应该听不明白。
的确,我听了3个小时的课,一半是听不懂师公在讲什么。

2006年,我跟陈登福老师接触,
了解正向生命教育中心所做的活动,
然后就有机会知道有一些人生规划的课程。

2009年,我上了一个师公真正举办的活动,
叫敏感领导人的对话 - 敏训。
这个课程中,我结识到许多朋友,
同行的也有,而且是同领域的。

我觉得陈怡安教授是个很特别的人物,
我称它为人物,因为他是我心目中最尊敬的人之一。

去年6月,我听陈老师说师公的身体不是那么好,
可能不能乘飞机再来马来西亚举办敏训的课程,
刚好那时候,我有Business Trip 到台湾,
我就去师公的家,跟他一对一地聊。

那时候,我很开心,心想:“怎么可能,一对一地聊。”
师公很壮,真的很壮,讲话比我好,还要响亮。
我相信认识师公的人,都知道师公是个怎样的人。

那一次见面之后,我就有机会和他一起享用晚餐。
真的没想到,那是最后一次和师公一起用餐。
我跟我的太太说,师公的家楼下有一间餐馆,很好吃,
改次来台湾可以去吃,但没想到是最后一次。

在这一次的追思会,我也看到很多领域和团体的代表,
都为师公献上最后的一个敬意,
身为敏训家族和其他人知道师公是个很伟大的人,
再次我想向师公说声谢谢,
因为我相信您的学生,能把您的教诲永续地传承下去。

谢谢大家!

Thursday, 22 January 2015

6 大心法 ~ 化压力为动力



大心法 化压力为动力
掌握以下六大心法,学习与压力相处,重新找回身心的平衡。

心法一:挑能做的下手,不能做的就放手
无法掌控的部分,就放手吧。针对能有所作为的部分,采取实际的行动,改变可以改变的,对抗无谓的恐惧。

心法二:厘清压力源
厘清压力源,才能从疑惧的情绪中跳脱出来,从根本着手,移除压力。

心法三:转化压力
你如何看待压力,就决定了压力将如何影响你。
尝试改变看待压力的心态,正向的能量已开启,面对问题的力量也会慢慢地释放出来。

心法四:减法思考
压力总有尽头,眼前的困境绝对不是永恒。
假设压力有总量,再难缠的状况,每经历一秒,离解脱就有更近了一步。

心法五:建立支持系统
找寻可信任的家人,朋友,同事,一方面为情绪抒解的寻找出口;一方面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供建议或协助。

心法六:规划放空时段
给自己一段完整的时间,适度的放空,即使只有五分钟,放下手边恼人的任务,从头到脚,从内而外专心放松。

转载自《管理者的5项修炼》第155

Wednesday, 21 January 2015

《真假人生目标》


人生活着为的是什么?(摄影:胡慧芬)

文:正向生命教育中心总企划 - 陈登福
撰稿日期 :20/01/2015(二)


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好玩的新发明越来越多,
随手可以取得“玩具”打发时间,爱不释手,
时间就在不自觉中被外在牵动着……

人生活着面对时空的交错,生死原本就无法完全的掌控,
自娘胎出来就注定要随着日子的转换走向死亡,
时间本来就不属於你我的。

社会自第二世界大战过后,
大家体会到和平共荣的重要性,
决心一起努力走向全球化的建设,
资本主义与自由市场成为了大家相信的神话,
全球化共存共荣的发展方式,
几乎也成为了标准化生活节奏的各种齿轮。
社会的营运因此也变成了是一种系统,
努力读书为的是将来赚钱过非凡的一生,
大家努力不懈,以为拼命努力的往前冲,
就等於完成了生而为人的崇高目标。

人生活着为的是什么?
努力完成外在世界加载的生活目标吗?
从小到大到老,外表的长大并不难,
只要给予足够的饮食,
生理会逐渐变化,逐渐会成为魁梧的成人,
长大的目标也就逐渐到来了。
不管喜不喜欢,
人类活着就有好多“存在与既定”的目标让您我长大,
但这是真正的我吗?
这是人们来到世上该要完成的大志吗?
人们若无法了解自己与生俱来的强大潜能,
看不到走完一生的价值,
每一天生活中大小的忙碌所带来的短暂成绩与成就,
我们会以为自己已经是一个很有用的人了……

完成了大学四年的生涯,
搞不好只是完成了大学学程设计的目标,
在过程中并没有真正掌握到大学课程对自己一生价值的精粹。
好多人完成的仅仅只是生理需求的需要,
名利就的世界所带来的虚名。
这是全球化共存共荣想要达致的乌托邦吗?
如果是的话,为何在这自由主义至上的世界,
为什么市场经济害了这么多人?
当一些国家在持续发展的同时,
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国家却远远落后?

最好的体会,
两天前教宗拜访菲律宾主持了一场人数创举的弥撒,
「为何神要让儿童受苦?」
一名曾流落街头的菲律宾小女孩向教宗如此提问,
教宗方济各亦表示无法解答,
只能将女孩拥入怀抱予以安慰,
呼吁世人同声一哭,场面令人动容。
除非人类能够站得更稳,
深度叩问自己内心的灵魂,
自己存在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正如今天我问《旅人》的同仁,
大家想要的是一份工作还是一份事业呢?
若要找的是一份工作,大家的表现已经合格,
这个时候可以选择离开,
到外随时都可以找到另一份比这里更优渥薪水的工作,
因为大家都具备了该工作岗位应具备的经验与能力了。

特别是我们的年轻队伍的厨师,
短短的几个月经已证明可以独当一面的实力,
如果要的是一份工作的目标,
很容易的就被薪水目标的多少牵动着。
若为的是一份与自己一生大志有关系的事业,
想法与做法则就会不一样了,
不同层次的人生目标,
酝酿而出的一生成就必然是不同的结果。

Monday, 19 January 2015

Know WHY! (您如何订定新年度工作目标?)

在追逐目标的时候,一定是要拼全力;但不盲目。(摄影:胡慧芬)

文 / 企划主任兼教练 - 张洁盈
“If you know the why, you can live any how.”        ― Friedrich Nietzsche
如果一个人了解为何,他将将活出所有的如何 
---- 德国哲学家、思想家,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以上是伟大的哲学家所说的一句撼动人心的话,也是每一次订定目标时我们常常会思考的依据:为什么我们要定这样的目标?只是我想:有时候“知道”为什么还不够,因为”实践”那一个为什么的过程会有更多为什么出现。这,才是真正开始了解那一个当初的为什么!

其实定目标可以分为两个面向来定:
1. 我是否可以顺利完成?
2. 目标的完成是否足以让我们往整体的里程碑前进?

面向1,以自己为核心。其实也没错因为我“努力”、“尽力”、“尽全力”、去达到,完成我的本分。

面向2,以组织为核心。就算现在看起来“岌岌可危”,好像不是那么容易可以达到,又或者真的算一算,以目前的做法是不可能达到的,我们还是确定下来。这时“我”的角色就不只是尽本分,而是…….“想办法”! 想办法挪入更多资源,想办法改变做法,想办法超越极限,想办法创造可能……

其实,两者的做法都可以,也都实际。只是面向1让个人与组织平稳,面向2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但绝对可以让个人与组织发展、成长。

就像超级马拉松冠军林义杰说的:极限就是完成你自己的承诺;超越极限,就是完成你的承诺加一。可是,往往那个该死“加一”,挑战的不是我们有多少能耐,而是我们当初的“为什么”!

在追逐目标的时候,一定是要拼全力;但不盲目。不盲目,就是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当初的为什么。将所有面对的挑战和困难一一咀嚼,打破旧有的观念,重新来审视当初定下这个目标的“初心”是否依然存在,是否还是热血沸腾? 如果一关一关的创,不断地跨越困难挑战,答案依然是确定的;那,您不就在超越极限的路上了吗?

订定目标可以有很多的做法,但是只有一个想法:拥抱初心,有感面对

***有感: 带有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