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7 April 2015

热情的教育者

王校长总是相信,态度是一切,只要态度摆正,立定志向,就一定能够把工作做好。

文/杨玮欣

教书育人,最骄傲的志业

在独中教育界服务了二十余年,经历了三所学校,
早已贵为一校之长的王增文依然谦卑的以教育工作者自称。
因为对他而言,不管什么身份位阶,
他存在的意义就在实践教学的同时,不断地写作,
把自己在教书育人工作上的点点滴滴化为文字,
并从写作中锻炼自己的思想,让教育工作做得更深刻,
为后人累积更多的精神财富。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独中老师,
物质待遇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究竟是什么让王校长可以坚持在教育界耕耘二十余年呢?
“我认为,教育工作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因为我们的言行举止和教育态度,
决定了一个学生的未来前途。
然而,每一个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成长背景,
当我们在面对众多的学生问题时,
是不是站在他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再来就是我们对他们所做出教育行为,
是不是都从学生的角度来考量?”
谈起教育,王校长总是滔滔不绝,
因为教育正是他这一生最骄傲的志业。

回到根源,让“爱”世代延续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一篇篇感人的故事。
王校长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
小时候家境清贫,但他却从来不曾感觉到比别人缺少甚么的。
他分享,父亲当年只是一个入息微薄的饼厂工人,
但善于筹划家庭的经济;
母亲是个勤于治家的普通女子,
凭着一双巧手,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还把他们三个孩子拉拔长大。
“我和弟妹就在爸爸结实的胸膛和妈妈温柔的怀抱中,
健康地成长,我们享受每一个亮丽的早晨,
晚上则在微弱的吊灯下,
伴随着啁啾的夜虫鸣叫声,安然地投入甜甜的梦乡。
在爸妈的细心呵护之下,
尽管周遭存在着某些亲戚的鄙夷眼光,
我和弟妹的尊严却是从来不曾遭受过任何屈辱。”
回忆起这一生最温暖的避风港,王校长的眼神也充满了暖意。

为人父亲以后,王校长更能了解当年父母养育三子的辛劳。
“还记得两年前,我的女儿半夜里发高烧,
我和妻子不晓得被折腾了多久,
直到中医师以针灸为她退烧后,
我们才总算松了一大口气。
回到家时,已经是将近清晨六点钟了,
我和妻子连闭目养神的心情都没有,
梳洗一番,就准备到学校去了。” 
学习照顾自己孩子的同时,他对父母的恩情也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情理法三管齐下,打造爱的校园

也许是王校长从小就在满满的爱中成长的缘故,
他办学的理念也秉持着爱的教育。
“爱自己的孩子是父母,爱别人的孩子是老师。”
王校长说,会为别人的孩子落泪,毕竟还是老师。
“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人物是父母,
也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第一个,且永远是最重要的老师;
而改变孩子命运的关键人物,就是教师,
因为教师是带领孩子走向不同世界的领航人,
在教育工作中,班导师的班级经营更被视为核心工作,
也是反映学校教育特色的关键因素。”

“我们当前处在一个资讯快速发展、
人权意识高涨的年代,已颠覆了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
人们的思维模式也受到了影响和冲击。
然而,无论世界怎么变,有一个东西是无法改变的,
那就是我们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理想,
必须建构在奋发上进的人生态度上。”
王校长总是相信,态度是一切,
只要态度摆正,立定志向,就一定能够把工作做好。

“我相信只要我们肯停下脚步、放下身段,
搁下手头上的工作,静下心来聆听孩子们的声音,
不管他们是刚上中学的十三岁少年,
或是就读高三的十八岁青年,
都非常需要我们的倾听和陪伴。”
王校长认为,在面对每一个人的时候
,应该“动之以情”;
在讨论教育规律的时候,应该“晓之以理”;
在执行各种教育措施的时候,应该“束之以法”,
情、理、法三者环环相扣,学校才能走向康庄的发展大道。

(本文摘自《Tri生活誌》第43页部分文稿)

教育是不停输出的工作,教书育人的同时老师们也要不断进修,才不会“入不敷出”。


教书育人,是骄傲的志业。


“能玩”也是新时代校长的“必备”条件。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