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9 April 2017

工作→职业→志业



有些人确实很幸运,他们的顶层目标对世界如此重要,不管他们所做的一切是多麽细微或繁琐,都有绝对的重要性。我们来看三位泥水匠的寓言故事:

有人问三位泥水匠:「你在做什麽?」

第一位泥水匠说:「我在砌砖。」

第二人说:「我在建教堂。」

第三人说:「我在打造上帝的殿堂。」

第一位泥水匠有一份工作(job),第二位泥水匠有一份职业(career),第三位泥水匠有一份志业(calling)。 很多人都期望像第三位泥水匠那样,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只能做到第一位或第二位的程度。

耶鲁大学的管理学教授艾美.瑞斯尼斯基(Amy Wrzesniewski)发现,大家都可以清楚说出自己比较像哪一位泥水匠。受访者认为自己属於下列三种类别的比例大致相当:

1) 工作:「我觉得我的工作只是生活必须,就像呼吸或睡眠一样。」

2) 职业:「我把工作视为迈向其他机会的必经之路。」

3) 志业:「我的工作是人生的最重要的事之一。」

我用瑞斯尼斯基的衡量方式,自己进行了调查,我也发现只有少数工作者把他们的工作称为志业。而且一如预期,把工作视为志业的人,恒毅力比另外两种人高。把工作视为志业的幸运儿都肯定地说:「我的工作让世界变得更好。」他们对工作和整体生活的满意度似乎也最高。在一项研究中,把工作视为志业的人,缺勤的天数比另外两种人至少少了三分之一。

我们都渴望意义 

我想先点出个重点:没有职业抱负,只想正正当当地工作过生活并没有错。但多数人通常会渴望更多。这是记者斯特兹.特克尔(Studs Terkel)的结论,他在一九七○年代访问了一百多位各行各业工作者。结果一点也不意外,只有少数工作者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一生的志业,但那不是因为他们缺乏追求志业的意念。特克尔认为,每个人都在追寻「每一天的生计,与每一天的意义⋯⋯都在追求着某种生命,而不只是周一到周五不断循环地渐渐凋零。」

 其中一位受访者诺拉.华森(Nora Watson)二十八岁,她的工作是为某家保健刊物撰稿。从她的故事可以看出,把绝大部分的清醒时间投入缺乏目的的工作,是多麽无奈的事情。「多数人都在追寻一生的志业,而不是工作,」她告诉特克尔,「如果我真的很爱一份工作,觉得它很有意义,我甚至会把它带回家继续做。」但她坦承,现在她每天真正投入工作的时间只有大约两小时,其他时间都在装忙。「我是整栋楼里唯一把桌子面对着窗户,而不是面向门口的人,我想尽办法不去理会周遭的事物。」

华森在访谈接近尾声时说:「我觉得目前的我没有志业,除非是把做自己当成一种志业。但是没有人会付钱请你做自己,所以目前我就是在公司里,每天照常上班下班。」

特克尔在研究过程中,确实遇到「少数几位从日常工作中发掘乐趣的人」。从局外人的观点看,把工作视为志业的人,不见得是做厉害的工作。其中一个人是石匠,另一位是书籍装订工。五十八岁的垃圾清洁工罗伊.施密特(RoySchmidt)告诉特克尔,他的工作很辛苦,充满脏污又危险。他知道多数其他工作,包括他以前在办公室工作,对多数人来说比较有吸引力,但他说:「我不会看不起自己的工作⋯⋯它对社会是有意义的。」

相较於华森的结论,施密特受访时的结语如下:「我听某位医生讲过一个故事。在古时候的法国,要是得罪了国王,就会被派去做最低阶的工作:清扫巴黎的街头。那个年代的街头肯定脏乱得恐怖,有位贵族因为不小心捅了娄子,就被下放街头当清扫工。结果他居然做得很好,还因此受到表扬。那是全法国最糟的工作,他却因为表现良好受到赞赏。那是我第一次听到,清垃圾确实是件有价值的事。」

在泥水匠的寓言中,每个人的职业一样,但主观感受(看待自己工作的方式)截然不同。同理,瑞斯尼斯基的研究显示,志业与工作内容描述没有很大的关系。事实上,她觉得任何职业都可以是工作丶职业或志业,端看从业人员认为砌一块砖是他必须做的事,还是为了追求更大的成就,或是为了造福他人。

我认同这样的论点,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比你的职位更重要。这表示,即使你不必透过换工作,也可以把工作变成职业或志业。

最近我问瑞斯尼斯基:「有人来谘询妳的意见时,妳会给什麽建议?」

 「很多人以为他们需要去找出志业,」她说:「我想,他们会感到这麽焦虑,是因为他们以为志业就像一种神奇的东西,等着被发掘。」

我相信,大家对兴趣也有同样的误解,他们不知道自己需要主动积极地培养及强化兴趣。

她告诉那些寻求建议的人:「志业不是某种已经固定成形的东西,等着你去探索,而是充满了变数。无论你从事哪一行,工友也好,执行长也好,你可以持续自问,这份工作如何和他人相连,如何和更广大的世界相连,如何展现你最深层的价值观。」

转载自《天下杂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