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自己的渺小,领悟生命的价值。(摄影 / 胡慧芬) |
文 / 正向生命教育中心总企划 - 陈登福
撰稿日期 / 26.7.2015
见天地 见众生 见自己
- 奉献自己与天地及众生建立更和合的公益关系
惟有当自己与个体、他人、生态与超越界,
四方都保持平衡的关系时,
人类世界的快乐与幸福才不会沦为镜花水月。
我们的同仁洁盈刚从印度知性之旅回来,
有感地说:é在印度,生命、生活、生存是同一件事情;
每一天大家不得不把生存当作生命来生活。û
她和游伴俐频参观印度国父圣雄甘地的博物馆,
被甘地一生亮节情操的磁场,感动泪流,
同时也在感叹此刻的马来西亚正需要有如同甘地精神的领袖出现,
带领马来西亚提升国家的文明素质,引领成为地球村的标杆。
圣雄甘地出身富裕,年轻时留学英国,
考获成为一位合格的律师。
不过在中年时选择放下以典型功利为主流的生活模式,
一生简朴,感召了好多追随者加入争取国家独立的运动。
他一生中先后入狱18次,成功躲过了无数次政敌的暗杀,
但是最终还是被暗杀往生 ……。
圣雄甘地虽然离开了,
不过他却换了另外一种方式继续存在地球上,永生不灭!
地球跨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世界的脚步越来越快,
如今的时代被称为移动的互联网社会,
人人手上各有一片天地。
推陈出新产品的发明令人眼花缭乱,
分不清需要、必要还是想要。
大家深怕跟不上时代的进步,
“新新”才能向荣,
却在“新新”之余忘了心心真的相应了吗?
外在的新与内在的心,如何心口相应?
互联网缩短了天涯若比邻的距离,
跨界群体的连接很快就可以带动起来,
聚合离散非常的方便。
但是志同道合、深情交往,
共同护持经济发展与文明素质共存的平衡力量,
始终还是处於吃饱后的甜点。
远的不说,就以我们的国家为例,
自1991年开始由前任首相敦马哈迪提出2020年的宏愿,
24年努力下来,整体经济和收入上来了,
但是我们的文明素质是否也随之提升呢?
族群的隔阂有比以前进步吗?
孩子们对国家与自己未来可以成就的图案有没有更清晰?
一个国家的人民素质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因为大力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不正是要提升国民的幸福感。
文明素质理应要随着经济资源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不过扪心问问自己,有没有感觉到经济指标越是往上飙升,
越是让大家觉得这个国家有点不进则退?
当浏览过世界好多的地方后,
我始终觉得我们的国家是一块被祝福的乐土。
多元丰饶的天然资源、
面积庞大的热带雨林、
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
多元族群的共享共荣、
热情友善的国民……,
虽然经济发展的表现在全球并不是最杰出,
我们的安居乐业却是好多其他国家羡慕的。
不过在2015上半年发生的宗宗事件,
长期过於注重经济发展失调的症候逐一浮现,
刘蝶广场手机偷窃的事件几乎演变成族群的冲突,
种族课题言论带来的紧绷情绪而不得不发动的中庸理念社会运动,
蔑视他人宗教的示威频频发生,
还有贪污、滥权、腐败、攻击等等。
这些的发生令人难过,
但是问题背后的问题(Question Behind Question)
是否需要我们加以正视?
我们又该为往后的路向做出怎样的调整?
我们的未来需要的是怎样的文明素质,方能孵育英明的国民与领袖?
孵育新一代的领袖与国民要能建立见天地、
见众生与见自己的大格局,
生存、生产、生活、生命与生态要能融合成为一件事,
不可如同现在分割成几件事。
无论是统领国家、治理社会、管理组织、处理家事,
公益与功利的顺序要摆对正确的位子。
文明素质无法与经济成长并升,
因为大家都先从功利着手,
认为有钱自然就有帮助国家社会与他人的能力,
先赚了再给,往往却是因为要赚,
而造成太多无法挽回的潜伏性破坏。
尔后再捐再给的慈善,好多时候是在满足自己的成就感,
但好多人的生命已经因为潜伏性的破坏而陷入困境,
尤其是地球生态穷山恶水的反扑,
社会贫富失衡差距的纠结,我们的下一代要承受的代价有多大?
我们国家的邻居印尼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典范。
原任雅加达省长佐科威得到人民的委托升任新总统,
省长的空缺就由一向来敢怒敢言的基督徒副省长钟万学升正,
成为印尼史上首位华人省长。
上任后在他出席一个由前总统梅加瓦蒂担任主宾的政治论坛时,
即席问前总统:é您当年提拔佐科威竞选省长时,
为何选择我当他的副手?
您有没有想过我是一名华人,还是基督徒吗?û
梅加瓦蒂听后微微笑,然后轻轻的回答:
é我没有想过,我只是知道您是一名印度尼西亚人。û
当时全场掌声雷动,久久不息。
印尼从过去排华的种族纠纷中,
努力走出了新格局,相应也带动了经济成长的表现,
力起直追成为潜力无限的国家。
文明素质与经济成长顺序并重的领导模式,
清楚点出了向前进步和往后退步的分别。
文明素质的提升是需要长期的养成教育,
让国民一生的终极关怀,
不是只在於满足个体功利的需要,
除非天地与众生的需要能够并容,
渺小个体的功利方才可能得益。
我们无权抱怨这个世界,
因为世界的面貌是依照了大多数人内在信念的反射而呈显出来的,
如果觉得世界的文明是越来越丑陋,
我们不但要深度的自省,
更要站出来影响越来越多的人类同胞平衡四方的关系,
让公益成为大多数人的生存、生产与生活的信念,
人类世界的快乐与幸福才不会沦为镜花水月。
在印度知性之旅的途中,洁盈与俐频看到来自欧洲的学生,
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印度毕业旅行,
这是我们国家孩子毕业旅行不会考虑的,
也是大多父母不会允许的。
不过是时候该做改变了?
当生命能够对生活与生存化为一致的信念时,
无须等到看见苦难才会知福,
听见苦难就开始学会更积极地珍惜自己已有的,
明白自己的渺小,领悟生命的价值在於留下什么,
奉献自己与众生及天地建立更和合的公益关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